当归

 当归 , (学名:Angelica sinensis , )别名干归、秦哪、西当归、岷当归、金当归、当归身、涵归尾、当归曲、土当归 , 多年生草本 , 高0.4-1米 。花期6-7月 , 果期7-9月 。
中国1957年从欧洲引种欧当归 。主产甘肃东南部 , 以岷县产量多 , 质量好 , 其次为云南、四川、陕西、湖北等省 , 均为栽培 。国内有些省区也已引种栽培 。
其根可入药 , 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。具有补血和血 , 调经止痛 , 润燥滑肠、抗癌、抗老防老、免疫之功效 。

当归

文章插图
当归的功效和作用性温 , 味甘辛 。归心、肝、脾经 。补血和血 , 调经止痛 , 润燥滑肠 。治月经不调 , 经闭腹痛 , 症瘕结聚 , 崩漏;血虚头痛 , 眩晕 , 痿痹;肠燥便难 , 赤痢后重;痈疽疮窃 , 跌扑损伤 。
1.补血
能显著促进机体造血功能 , 升高红细胞、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;
【当归】2.调血脂
抑制血小板凝聚 , 抗血栓 , 调节血脂;
3.降血压
抗心肌缺血、心律失常 , 扩张血管 , 降低血压;
4.增强免疫力
增强免疫、抗炎、保肝、抗辐射、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 。另外 , 还能调节子宫平滑肌 。
当归

文章插图
当归的营养价值当归主要含蔗糖、多种氨基酸、挥发油以及正丁烯、内酯、烟酸、阿魏酸和半萜类化合物 , 还含有维生素A、维生素E、挥发油、精氨酸及多种矿物质 。
当归的药用价值当归的药用部位来源 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(Oliv、)Diels的根 。
该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(Oliv、) Diels 的干燥根 。秋末采挖 , 除去须根及泥沙 , 待水分稍蒸发后 , 捆成小把 , 上棚 , 用烟火慢慢熏干 。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 , 根上端称“归头” , 主根称“归身”或“寸身” 。支根称“归尾”或“归腿” , 全体称“全归” 。全当归既能补血 , 又可活血 , 统称和血;当归身补血 , 当归尾破血 。
当归尤以甘肃定西市的岷县(位于兰州南方偏东)当归品质最佳 , 有“中国当归之乡”之称 。
乾归(见《神农本草经》)山薪(见《尔雅》)白薪(见《尔雅》),文无(见《本草纲目》
当归

文章插图
当归的副作用 1、用量过大 , 如当归流浸膏 , 服后可能有疲倦、瞌睡等反应 , 停药后虽可消失 , 但不可用量过大 。
2、过敏反应 , 有些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 , 须特别注意 。
3、用药不当 , 当归属甘、温、润之补品 , 热盛出血者禁服 。温阻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。
4、不可服用当归的精华油 , 因其有少量的致癌物质 。
5、慢性腹泻或腹部发胀的病人不宜服用当归 。
6、怀孕期间不宜服用当归 。
7、儿童不宜服用当归 。
当归的使用禁忌1、用量过大 口服常规用量的当归煎剂、散剂偶有疲倦、嗜睡等反应 , 停药后可消失 。当归挥发油穴位注射可使病人出现发热、头痛、口干、恶心等反应 , 可自行缓解 。大剂量给药 , 可使实验动物血压下降 , 剂量再加大则血压骤降 , 呼吸停止 。当归乙醚提出物毒性较强 , 少量即可造成实验动物死亡 。临床使用当归不可过量 , 服药后也应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。
2、过敏反应 有报道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引起过敏性休克 。
3、用药不当当归辛香走窜 , 月经过多、有出血倾向、阴虚内热、大便溏泄者均不宜服用 。用药不当会加重出血、腹泻等症状 。
4、热盛出血患者禁服 , 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。
历史文献谈禁忌 :
1、《本草经集注》:恶南茹 。畏菖蒲、海藻、牡蒙 。
2、《药性论》:恶热面 。
3、《本草蒙筌》:当归甚滑 , 大便泻者须忌 。
4、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风邪初旺及气郁者 , 宜少用之 。
5、《本草经疏》:肠胃薄弱 , 泄泻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恶食 , 不思食及食不消 , 并禁用之 , 即在产后胎前亦不得入 。
6、《本草正》:凡阴中火盛者 , 当归能动血 , 亦非所宜 。
7、《本草汇言》:风寒未消 , 恶寒发热 , 表证外见者 , 禁用之 。
8、《药笼小品》:不宜於多痰、邪热、火嗽诸症 。
补气活血
据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的说法是:“当归调血 , 为女人要药 , 有思夫之意 , 故有当归之名 。”可见 , 其解释与上述诗词不谋而合 。此外 , 当归还有另一种意义 , 即宋代陈承《本草别说》云:“使气血各有所归 。恐当归之名 , 必因此出也 。”两种说法均通 , 后者尤为贴切 。

    推荐阅读